配合高翰文的大纲,徐有知这边的小说细节写作更是文思如尿崩,当晚就用鹅毛笔肝了一万字。
    由于前面很多背景设定,需要添加的细节没那么多。
    所以写得还算快。
    徐有知给自己立了个g。
    日更ooo字。
    要实现这个是很困难的,因为高翰文给想了个主义,那就是在之前海瑞筛选简字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出一些极简字。
    然后一一对应上,写完再让谁对应简化字抄写正字。
    原本是第一就想到祝小由的。
    然而最近涌入杭州的流民越来越多。
    规划民统计工作已经让祝小由忙不开了。
    意识到不能逮着一只羊薅时,高翰文郑重地审视了一下周围还有哪些冤大头。
    完全没什么映像后也只能押后再找了。
    好在泰西坊那边之前帮忙印刷资料时已经引进了古登堡的金属活字与木制螺旋压力平板印刷机。
    这会儿拿来印刷小说也算是物尽其用,盘活资产了。
    而且也要看后续小说销路,如果可以,干脆自己出钱买几台来专门印刷也行。
    --------
    次日,最近一项低调的徐同知过来请示流民的事。
    高翰文又看了下朝廷的邸报。
    近两个月来,北方的灾荒一日胜过一日。
    就这还不算,看邸报的意思还得防范蒙古女真南下打草谷。
    邸报也得也不清不楚的,高翰文也拿不准具体情况。
    “府台,杭州城的流民已o万之众,已经够多了。
    就这还没算下面各县衙的。
    我等都没应付过这等状况,真怕出乱子”
    徐同知比较小心汇报到。
    “也是,不过先前已经放进来这般多。
    不检验放行,一来外面群情激奋。
    二来就怕已经进来的规划民里应外合。
    现在朝廷一方面东南抗倭,另一方面防范北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