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两均就是六十斤,六十斤铁就高兴成这样?后世随便一个小钢铁厂,每日铁产量的单位都是以吨来计算的……
    不过据说以前那个须句大夫名下的小冶铁作坊,年产量也不过四百多斤,这一对比,无恤哭笑不得,他是应该为桃丘铁矿的出产突破新高而高兴,还是该为此而沮丧呢?
    而且瞧着质量也不怎么好,粗劣无比,不回炉重来的话,锻造铁质兵器那是别想了。
    还是继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
    的老传统吧。
    这六十斤劣质的铁够做出三十把锄头不?若是天天如此,那好歹一年也能做近万把来,可进入二三月就会降下春雨,立夏前是别想开工了,到时候加班加点,顶多能有千把铁农具。
    这好歹算是赵无恤能接受的底线了。
    后世有人或许会说:“铁冶炼只要温度高,再加一些碳就可以冶炼出铁了吧?”
    谁要是说出这种话,受到待遇的大概不是惊为天人,而是被古人用看白痴的眼神看待。
    就好比一个简单上过点化学实验课的人,觉得自己知道冰毒的方程式就能成为制毒大师一样……
    人不能点石成金,一门在后世也得花数年才能出师的技术活,可不是张嘴说说就能办到的。
    如今是春秋之世,至少在鲁国,冶铁技术全得靠摸索,没有十年百年的积累是很难引突破。
    赵无恤好歹还知道些东西,能给工匠们减少些弯路,可落实到实处,想要立竿见影?再穿越回去百度百科下一堆冶铁资料来再说吧。
    既然质量暂时无法飙升,只能先从提高数量着手了。
    “二月春雨前再多炼出几炉来,传我之令,鼓囊,高炉等物,须得反复来试做,能做出者皆有赏赐!”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无恤也只能靠这个诱惑工匠们不断摸索了,
    他期待邢敖能在吴国寻觅到一两个可以做出冶炼锻造出成熟铁兵器的工匠来,此外,别的地方也得打打主意。
    比如老家晋国。
    晋国的太行山两侧,还有汝水以北的河外之地铁矿更多,而且已经有冶铁的雏形。
    当年赵鞅、中寅帅晋师城汝水之滨,从当地人手中征收了一鼓铁,以铸刑鼎。
    一鼓,也就是四百八十斤!
    相当于桃丘最好时十天的产量,那还是十年之前的事情。
    所以无恤在拜别赵鞅时,也请傅叟在晋国内帮忙寻觅下能冶铁之人,只希望能早点有回应吧。
    “真希望我创造的黑铁时代,能快些到来!”
    在郿邑和桃丘饶了一圈后,无恤又沿着济水南下,他将回到郓城,去接见一个人,那就是早先被他诱上岸来,扣留不放的盗跖。
    说起来,这还是是两人第一次碰头了。
    ps:春秋已经有骡子了,比如赵鞅就有两头宠爱的白骡……今天考英语六级,大章一顶二了,明天两更(未完待续。
    )
    ps:感谢书友小说谜,迅浪,death丶寂夜的打赏!
    感谢各位的月票!
    求收藏,求推荐,求订阅,求月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