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征召二千人一旅,乡良人帅之。
    乡有十连,二百人为卒,连长帅之。
    连有四里,五十人为小戎,里有司帅之。
    一里有十轨,五人为伍,轨长帅之,一轨则有五家。
    这就是“伍其鄙”
    ,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他们“守则同固,战则同强”
    。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算是领先时代的创举了,所以当年齐国才能以三万之众四面出击,做出跨越千里远征山戎,灭孤竹国的举动来。
    其后随着齐桓公和管仲的死,这制度一度败坏,但司马穰苴又将其恢复。
    他作《司马法》传世,使得齐人春以蒐振旅,秋以狝治兵,乡鄙的卒伍集结于里,都邑的军旅集结于郊,效率比百年前的晋楚要高得多。
    但或许是赵无恤站的太高,当他将齐国人引以为傲的“参其国而伍其鄙”
    与他的“乡亭什伍”
    制做了对比后,反而觉得齐人的治兵慢如龟……
    “子有说的没错,现在是七月中旬,齐是大国,南北五百里,东西一千里,边鄙的军队半月能够在边境集结好,中心都邑的或许得一月之久,等到三军全部开拔攻鲁,或许得八月底了。”
    比起转身困难的大块头,三邑这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在这方面反而更占优势,尤其是军令政令的效率极高。
    民心已经渐渐归服,自从有了赵无恤山寨秦汉的乡亭什伍制度后,更是将统治的触须深入了基层。
    司马法云,好战必亡,忘战必危,所以无恤时刻让领邑绷紧神经,大野泽的盗跖就是个很好的征兵训练借口嘛。
    计侨统计过,过去大半年里,三邑至少有过两次治兵的演习,因为什伍自有所属,亭长、求盗自是军吏。
    所以一天时间能集结完一个乡、亭,三天内乡亭卒就能到邑郊和邑兵汇合,五天就能合军为数千之众!
    “没办法呀……”
    无恤想道:“毕竟咱的制度领先时代两三个世纪。”
    这一对比,让属吏们稍微松了口气,因为能够及早治兵防备,至少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
    何况,攻的方面,在卫国濮南那些暗子已经埋下许久,只欠东风了,因为南子的事情,赵无恤近来特别想找卫国的不痛快。
    守的方面,齐人集结的这段时间里足够让三邑训练好兵卒,修缮好墙垣,做好万全准备以应对战争阴云到来。
    何况,无恤和张孟谈的脚步并未止步于坐待,短短数日,他们便敲定了一个“以进为退”
    “以邻为屏”
    的《西鲁联防计划》。
    (未完待续)
    ps:字数够多,求月票,求推荐票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