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根生把一捆捆红薯放上地磅,周毅负责统计数字,最后他震惊地把本子和笔一扔,抬头高兴地说道:“丰实一号亩产7501斤!”

这个恐怖的数字震惊了所有人,大家的目光唰地投向阮儒良,去年六千斤的红薯产量已经足够吓人,但今年又再次刷新记录。

“阮老师辛苦了!

希望明年研究顺利,再接再厉,早日突破万斤红薯。”

苏叶隔着人群冲他竖起了大拇指。

她提前让人做了大红花红绸带,亲手把它戴在了阮儒良的身上。

在过去无数个日日夜夜中,他没有睡过一天的整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泡在田里、实验室。

在此之前他研究红薯已经研究了十年,手稿写了厚厚的几麻袋,饥荒的出现更是坚定了他培育高产红薯的决心。

阮儒良反而把身上的红绸带摘下戴在了苏叶身上。

他碰到了苏叶,有了一块地,从此有了栽种梦想的温床。

她替他奔赴海峡彼岸,漂洋过海地弄来了一台显微镜,她给他弄来了一个实验室。

阮儒良微笑地说,“小苏,谢谢你。”

在场的所有农民都在欢呼,亩产增产一千五百斤意味着平均每一亩地可以多养活四个人,全村种了一百亩红薯,可以多养活四百口人,这几乎是全村一半的人口。

壮劳动力们跑过去簇拥起阮儒良,高高地把他举到半空中。

张英、徐爱华是秋收完后上沟村上下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中。

同时学生们进入最后的复习冲刺阶段。

四月份苏叶动员所有学生报名61年的高考,不仅仅限于她下乡的一中学生,村里念过高中、中专的社员都被她鼓舞去参加高考。

马根生和何老师提着喇叭一路叭叭地喊着:“知识就是力量,参加高考光荣!”

“只要考上大学,村里每个月将会补贴10块生活费。”

“一人考上,全家光荣!”

马根生想:有文化人领头就是不一样,以前哪里敢妄想这种事?他们祖祖辈辈住在深山里,上沟村这个穷地方就没有出过一个秀才,传到了这一辈一个大学生也没有。

每个大学生每月补助十块钱,马根生以前连想都不敢想,但现在虽然想着肉疼,却也敢妄想妄想了,因为他已经见识过十几万的大钱。

上沟村的村民听到喇叭的口号,喜出望外。

考上大学村里还能补助10块?这笔钱可不少了,国家每个月也会给大学生发十块钱补助,学杂费全免,再加上村里的补助,上大学相当于每个月净赚十块,壮劳力一年下来可能都存不够一百块钱,可是考上了大学不用干活就能白存120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